从学徒走向大师的道路势必是艰苦的,勤学的她自然少不了师傅的提携,从吴云根、朱可心、王寅春、裴石民等老一代紫砂大师那儿学习的不只是紫砂制作技艺,还有对艺术执著追求的那股劲儿。
“当时厂里让师傅朱可心仿制《项圣思桃杯》,我每天跟随他身边以学、看为主。一条长围巾双层叠起搭在肩颈上,再披一件旧棉大衣制作紫砂桃杯直到深夜。冷了,累了,他就着几粒虾米或两块豆腐干喝下一盅酒,坚持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,就这样度过那年冬天。”汪寅仙回忆说,“那次,好似为我搭起一架通向紫砂传统技艺高峰的神梯,使我受益匪浅。”
天色渐渐暗下来,汪寅仙的爱人起身将屋里的灯打开,墙上那幅著名的《曲壶》照片变得更加清晰。这把蜗牛模样的曲壶是1988年汪寅仙与张守智一起合作的传世之壶,先后在各个国家展出,是壶艺爱好者和收藏家青睐的宝物,有日本紫砂爱好者甚至把曲壶图样印在名片上。
《曲壶》,就是当代文人和艺人结合创造的浓墨重彩的一笔。 是自己做的。”
1988年的某天,张守智在宜兴紫砂厂等待到龙泉青瓷厂的车,不料车坏了,原定早晨4点钟出发却一直没有动静。不料这次偶然的等车过程令张守智想到了蜗牛,不到8点,他便设计好草样。碰巧那时汪寅仙正准备制作曲线形的壶,两人一拍即合。
时值春节前夕,张守智对汪寅仙说:“先不急,好好过节,春节后再好好打样。”从图纸到打样是把设计变成实体的过程,《曲壶》用的是渐开线造型,打样的过程不容易把握,稍有不慎就会变形。春节后“动工”,已是三个月后。圆的渐开线,从壶口开始,连接提梁,转至腹部,并通过腹部延伸到壶嘴的主线,将形体结构的各部分融于一个整体,获得面、体、形与空间的和谐。
就这样,一件简练质朴、大美无言的旷世杰作问世了。凝望着《曲壶》,汪寅仙深情地评价着自己的作品:“它突破了紫砂壶艺术的传统规律,是现代设计理念在传统紫砂陶艺中的体现和尝试。整个壶体静中有动,动中有静,壶嘴和提梁内部形成的虚空间对比性强,更显壶体的轮廓美和韵律美。”